基金管理费:该由谁说了算

发表日期: 2008-09-16 00:00:00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作者: 胡芳
今年上半年,基金公司坐收188亿元的高额管理费,而基民却承担超过1万亿元的基金净值亏损,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让质疑基金公司和管理费的呼声愈加高涨。
机构利益更重要?
“去年基金公司给大家带来那么多收益没人说要提高管理费,怎么亏损了就要下调管理费?这不合理啊。”记者某位熟知的基金经理如此表示。
“基金公司是国家设立的,管理费也并非基金公司全都收入囊中。目前的收费制度当然是保护基金公司的利益,基民处于弱势地位,这种情况是不会改变的。”该基金经理如此说道。
如此说来,旱涝保收的基金管理费不但符合国家设立基金公司的利益,而且也是基金公司赖以生存的铁饭碗,广大基民的利益和其相比,可能并不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不仅基金的管理费创出历史新高,托管费和券商佣金也站到了历史高点——券商、银行分别拿走逾60亿元的佣金和托管费。
这样说来,尽管基民利益受损,但是机构们却并没有在上半年的亏损大战中损失多少,反而获利不少,相对于市场的散户来说,机构的利益似乎更加重要。
数据显示,上半年188亿元基金管理费近半数被排名前十位的基金公司收入囊中。华夏、博时、南方和易方达的管理费收入均超过10亿元。
收费模式待革新?
为什么基金亏损严重,基金管理费不降反升呢?
晨星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88亿元管理费收益主要是由于较去年同期基金规模的大幅增长。2007年造就了诸多基金规模的巨大膨胀,很多基金的规模迅速由10亿元提高至上百亿元,而基金公司赖以生存的营运资金主要就是来源于每天计提的管理费,规模和管理费两者呈现出的是正相关的直接关系。
对于基金公司及其股东来说,要尽量实现资产规模最大化,从而形成管理费用的最大化;对于基金持有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基金收益率,管理费用是损害收益率的主要杀手。因此,投资者希望费用越低越好,管理费的增减均会触及投资者和基金公司双方需求,而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找到。
不过,另外一种收费模式也被大家频频摆上桌面,那就是基金管理浮动费率制。
目前,国内基金收取管理费用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价值增长线,这是基金经理通过自身的投资和风险管理创造出一条随时间推移成非负增长的安全受益增长轨迹,是基金管理人自设的一个风险控制目标,根据契约,基金单位净值跌破价值增长线水平便暂停计管理费用。这种崭新的费用收取模式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投资者投资成本的负担,也有助于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共同利益关系,不过这并非主流。另一种是更多国内基金采用的固定费率,即不会因为市场浮动而浮动,这是国际上通常对公募基基金采用的收费模式。
当基金巨亏之后,基民提议浮动费率制或者基金公司主动下调费率的呼声愈发强烈。
浮动费率值得商榷
问题是,浮动费率制是否适合公募基金呢?
浮动费率制广泛被应用于私募基金。一般来说,由于较为注重绝对受益,私募基金在收取1.5%的管理费外,会有业绩提成,如果基金达到正收益或一定收益水平,基金经理便可以从中提取20%的业绩提成,反之为零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把基金的收益与基金经理的收入挂钩,实现基金经理和投资者风险共担和收益共享的目标。
不过,这在提高基金经理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基金的潜在投资风险,因此,对于公募基金来说并不适用。
首先,公募基金经理投资自由度不如私募基金经理,投资限制较多,投资的程序、品种等都有严格规定。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更多地建立在排名上,而且他们追求的是相对受益,
投资对象的不同更是一个重要原因。公募基金面临的是风险承受能力不一的大众投资者。如果采取浮动费率,将使基金经理冒更多的风险去追求更多的回报,这可能令基民承担更多风险。私募基金面对的是风险承受能力更大、资产更为宽裕的小部分人群,他们希望自己的资产增值愿意且能够承受更大风险。
此外,由于产品设计的不同,浮动费率对于追求绝对收益最大化的私募基金来说更有效。
“固定费率制度对于公募基金是次优的选择,防范基金投资搞风险产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基民的利益。”上海某基金公司产品部研究总监如此说道。
“如果管理费收入过分缩水,不能满足基金公司的日常运作,会导致基金公司经营困难,甚至面临倒闭,基民的权益也因此得不到保护,最终损失的仍是基民。”银河证券分析师表示。
“基金到底应该如何收费,也许最终应像美国一样,由市场来说话。不过那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主义的结局。”深圳某家基金公司一位老总总结说。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