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怪象系列评论之一:公募基金为何不能稳定市场

发表日期: 2008-09-16 10:34:33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作者: 谈儒勇,徐海慧
  编者按:大盘连续惨跌之下,原来牛市中不那么惹人注目的股市怪象、异象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投资者面前。例如:为什么公募基金起不到维稳作用?为什么新股破发不在首日?为什么那么多企业热衷于上市……如此等等,暴露出A股市场在基础性制度上的种种不完善。本报自今日开始推出的系列评论及相关深度报道,旨在对这种种怪象逐一分析,直陈危害,以期引起投资者和相关监管者更多的重视,共商解决之道。

  公募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理应发挥稳定股市的作用。换句话说,其应当做价值投资者,在大盘处于底部区域进行建仓;在大盘处于顶部区域进行减仓。然而现在,人们看到的却是公募基金俨然一副趋势投资者的面孔,助涨助跌,这与管理层大力发展公募基金的初衷背道而驰。

  究其原因,现行机制与制度上的一些缺陷可以说是直接推动公募基金成为趋势投资者的主因。

  缺陷之一:公募基金收入挂钩对象单一。

  现行制度下,公募基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管理费,而管理费的收取仅与基金的资产规模相关。这正是上半年基金创历史同期最高亏损纪录1.08万亿元的同时,收取的管理费却依旧高达1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2倍的根源所在。上半年市场行情一片惨淡,基民却并未“用脚投票”,大规模的赎回潮没有发生(在中国的情况是,套得越深,投资人越不愿意割肉)。公募基金虽然业绩做得差,可是赎回少,资产规模变化不大,该收的管理费照样一文不少,基金亏多少与他们关系不是很大。或许正因为如此,在本轮大盘暴跌过程中,基民的钱成了不少公募基金向有关方面发泄情绪、进行砸盘的筹码。同时,在市场最需要他们有所作为时,他们大多选择消极,反而在熊市中以私募为代表的游资的作为给市场增添了几许亮色,使市场能够维持一定的活跃度。

  这种收入来源单一的制度设计,使得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稳赚不赔,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不利于实现委托人(即广大基民)的利益最大化。

  缺陷之二:开放式基金随时可赎回的压力,促使基金管理者更多地采取追涨杀跌的短期行为。

  现在市场上开放式基金在基金队伍中占主导。对开放式基金的管理者而言,当股市上涨时,他们买进助涨,以吸引更多的申购;当股市下跌时,他们卖出助跌,以避免基金净值跌得过多,减轻赎回压力。这就是为什么上证综指5000多点时,大多数公募基金都做多;而2000点时,他们又都做空。至于基本面的情况到底如何,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只是在不同场合,被分析人士揉搓成或圆或方,包装一下自己的论点而已。

  笔者以为,就不同基金品种的特性而言,开放式基金并不适合在公募基金中做主流品种,不如更多地发展封闭式基金。封闭式基金一旦设立,其资产规模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不变,由于中途不存在申购、赎回,便于基金管理者进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而想要转手的持有人,也可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不会影响其资产的流动性。

  缺陷之三:根据基金净值每日、每周的变化排名,公募基金将排名与基金经理的奖金发放挂钩,这无疑大大助长了基金经理的短视与短期行为。

  笔者以为,投资者所需要的信息透明并非是要用这种排名的方式来反映,并且,仅根据基金净值变化将同一类型的基金简单排名,也失之偏颇。基金净值当然是衡量基金业绩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绝不是全部。尤其是每日净值变化,如此短期的净值增减和排名升落,很难说它能够科学反映一只基金的总体情况,应当引入更多的长期性、综合性考核指标。但是现在,这种排名方式却成为投资者判断基金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成为影响基金经理奖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弱市中,谁卖得多、卖得早,谁的排名就靠前。在这种扭曲的机制下,基金管理者的心态失之于浮躁,为追求短期的利益采取短期的行为,在一次次的追涨杀跌中沦为趋势投资者,在人们寄希望于他们维稳时却扮演着“砸盘”的角色。

  这些,都非基金从业者个人之错,只是他们在有缺陷的制度下,采取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因此,惟有制度的真正完善,才能促使这些受托人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真正实现“激励相容”。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